日期:2025-08-11 15:50:04 标签:
金扫帚奖再揭疮疤:谁在消费观众的期待?
“烂片拿奖了,这电影还能看吗?”——这是看到第16届金扫帚奖名单时,多数人的第一反应。作为国内首个由影评人主导的“最差电影评选”,金扫帚奖像一面照妖镜,年年揭穿那些自封为“爆款”的谎言。今年,《749局》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《花千骨》三部影片摘得“最令人失望影片”桂冠,陆川连中“导演+编剧”双响炮,包贝尔承包“最失望男演员”,连张淼怡这样的新人都逃不过群嘲。可这场看似热闹的“批斗大会”,背后藏着什么行业秘密?
烂片年年有,今年资本凑?
先别急着骂导演和演员。仔细看看这份获奖名单,会发现个吊诡的现象:那些被骂上热搜的作品,往往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。《749局》打出“科幻+悬疑”旗号,开机时宣传耗资数亿,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搬出“经典重塑”的招牌,《花千骨》干脆把爆款剧集塞进电影——这些操作无一不昭示着投资方的野心。可资本堆出来的东西,真能成就好电影?
比如《749局》,宣传时高喊“国产科幻里程碑”,结果拍出来却是个“披着科幻皮的青春疼痛剧”。编剧陆川一边被骂“毁IP”,一边还能稳坐导演椅:“这是个人风格探索。”问题是,观众买票是为看你的实验吗?同理,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号称“解构原著”,却把黛玉宝钗写成绿茶绿茶,网友讽刺:“不如改名叫《宫斗:王府那点事》。”
更魔幻的是《花千骨》。十年前赵丽颖版本掀起全民追剧狂潮,如今电影版硬生生把50集精华压缩成97分钟,被网友吐槽:“像被狗啃过的故事线。”特效?比十几年前还塑料!服化道?仿佛批发市场的山寨货。这不是电影,更像是资本的“回收站”——把剧版剩饭热一热,再撒把金粉当新菜端上来。
演员自毁人设,观众还要买单?
演员这块儿更耐人寻味。包贝尔靠两部烂片再获“最失望男演员”,他倒是很坦然:“我负责搞笑,成败交给市场。”呵,那您倒是解释解释,《大“反”派》里瞪眼式演技、《动物园里有什么?》里尬演动物拟声效果,这叫“负责”?难怪网友调侃:“包贝尔的表演公式:先扮可怜+中间嘶吼+结尾傻笑=烂片票房毒药。”
新晋小花张淼怡在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中饰演林黛玉,被嘲“黛玉成了表情包”。她哭戏像抽搐,端庄气质全无,倒像是来剧组试镜“丫鬟甲”的。可资本偏要捧她演经典角色,这到底是眼瞎,还是故意制造话题?金扫帚奖评委说得狠:“某些演员拿的是观众的钱,练的是自己的尸技。”
金扫帚奖的意义:砸场子还是敲警钟?
说到这儿,有人要问了:“这种奖项是不是纯赚流量,专挑软柿子捏?”别急着下结论。翻开评委名单——编剧、导演、影评人、教授济济一堂,可不是街边吃瓜群众。他们的工作是替观众把脉:为什么好题材总被拍成烂片?为什么流量明星能碾压演技派?为什么情怀成了收割钱包的工具?
举个真实案例。某位拿了金扫帚的导演私下承认:“奖项的确刺痛我,但也让我意识到问题。”后来他转型做文艺片,口碑爆棚。这证明金扫帚并非毫无作用。它像一记耳光,扇醒了装睡的人,也给了真想做好电影的从业者方向。
观众的觉醒:用脚投票才是王道
真正值得细品的是观众反应。《749局》上映时吹得天花乱坠,结果首周末票房暴跌;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打出“青春版红楼”旗号,年轻观众却纷纷抵制。资本这才慌了神——原来忽悠不了精明的消费者了!就像网友说的:“以前傻傻被骗,现在学会先查评分再买票,谁还当冤大头?”
别小看这种“用脚投票”的力量。近两年优质小成本电影逆袭,爆款青春片屡屡扑街,正是市场在反击虚头巴脑的炒作。金扫帚奖此时跳出来“补刀”,只不过是捅破那层窗户纸罢了。
结语:
烂片就像臭豆腐——闻着臭吃着更臭,但总有人觉得自己能找到别样风味。问题是,资本别总拿观众的智商开玩笑,演员收起那点油腻套路,导演少拍点烂俗IP,这锅烂粥才能早点见底。毕竟,真香定律只适用于少数幸运儿,多数人尝到的,还是被资本熬糊的那锅粥。